『有土斯有財』的觀念,引領了八零年代開始的台灣房地產高峰,直到九零年代中期走向低潮十年,但,我們始終相信,地狹人稠的台灣,土地永遠不夠,因為土地只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更顯稀少與珍貴,而造就了2008年台灣房地產的第二春,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價,一年三價。然而,這個觀念可不是台灣人所獨享的,甫似落幕的次貸風暴,也是房地產惹的禍。
這,也是印度人的觀念。第一代的印度人以苦力的身分來到模里西斯,免費工作還船費後,變成自由工,辛勤工作攢錢,買地;儘管模里西斯多數的土地仍把持在法國後裔之手,但釋放出的土地,多為印度裔所把持,所以模里西斯的經濟體則成為,印度裔因土地致富,華人因進出口貿易致富,回教徒則是靠小生意致富。
在美國,美國夢與擁有房產畫上等號;美國統計局的資料顯示,相同族裔背景中,移民比當地人更有機會是房產擁有者,其中以拉丁裔的差距高達9%,最為明顯(移民與當地居民的房產擁有比例為62.7%與53.8%) 。2008年金融海嘯的始作俑者,是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,便宜的貸款讓人不斷的購物,美國甚至一度出現負向儲蓄率的狀況,量不敷出,推升了房地產,也推升了通貨膨脹,投資銀行再將這些不良債權包裝成投資商品,最後當景氣往下走,貸款人連最低應繳金額都付不出來的時候,全球金融情勢急轉直下,最後成了不可收拾的金融海嘯。有人質疑號稱全球最偉大的央行總舵手之一的葛林斯潘(Alan Greenspan)以低利挽救2000年科技泡沫化之政策,更多人將矛頭指向肥貓投資銀行家,這些爭論都還是現在進行式......
最近看到一項有趣的說法,柯林頓任期內造就的經濟榮景,其實就已經出現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,美國財政官員們深知,貧富不均加深社會分裂,最後引領社會動亂,所以不斷地思索有效避免的良方,如何『降低相對剝奪感 (Relative Deprivation)』,也就是讓低收入者也有同樣的能力購買高收入者的所有物,所以讓低收入者產生收入不差、甚至均富的錯覺,而這所有物的極致則是房地產。從利率持續調降,貸款手續簡潔快速到擔保品的刪除,再再都讓美國步入借錢消費的泥沼中,也讓中國、巴西等淨出口國家欣欣向榮。
房地產與經濟榮枯的關係,就似水可以載舟,亦可覆舟的關係。房地產價格的上漲,讓中產階級家庭迅速累積財富,負擔的起更多的消費來刺激經濟,也負擔的起下一代更好的教育;然而,過猶不及,過度快速的價格膨脹,反而加劇社會分裂與貧富衝突,這也是中國政府在放手房地產暴漲數年後,最需要正視和處理的首要問題。
危機也是轉機,妥善的解決中國內部的房地產危機,將奠定中國經濟的下一次榮景。
延伸閱讀: 外交事務雙月刊(Foreign Affairs): 中國房產泡沫化,即將到來 by Patrick Chovanec
美國統計局報告: 遷徙美國,前往房屋所有權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