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回歸中國15年,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卻隨之而降,中國祭出的回應,居然是從國小開始的"愛國教育"政策;今年九月起,香港學校將納入「國民教育」課程;預料除了國際學校學生外,香港學生將學習"中國共產黨之世界歷史",或許包含了中國國民黨從來沒打過二次世界大戰、或者天安門事件從沒發生過等"史實"。
港人的反應除了上周日(7/29/2012)的九萬人遊行示威外,還包括中產階級將思考更早將小孩送出國唸書等,對於香港在回歸後遽增的貧富差距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未來,這些熟讀「中國共產黨史觀」的孩子,恐怕就更難與同儕競爭。然而,支持者卻高喊,『有問題的腦,就應該被洗;就如同贓衣服或是有問題的腎臟,需要被清潔(If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the brain, then it needs to be washed, just as clothes need washing if they are dirty and kidneys need dialysis if they are sick)』。
身為台灣人,看到這篇新聞的感觸良多,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;喜的是,本來就僅存以繁體中文為主的港台,將去掉剩下港,未來研究中國歷史的重心,恐怕就是完全移轉到台灣,中華文化的精髓,也將由台灣這個小島來傳承;然而,過去認為自然與中國統一的人士,恐怕要仔細的思考,未來的中國是否也以相同的洗腦式教育,來完全改造台灣,那,我們還是台灣嗎?
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,自毛澤東以降,各個都是歷史專家,精通中國歷史,了解中國權力鬥爭的本質;然而,共產黨精英政黨的本質,以愚民手法鞏固政權,未來能夠真正洞悉中國政治走向者,恐怕就以在台灣長大的人最為吃香;不過,我們似乎尚未體會到此一優勢,尤其在語言教育上,更是一面倒。
不分國籍、種族,多數人認為不必刻意加強母語能力,因為母語一定會很好,反而是要強化外語能力;在台灣的情況尤為如此,或許是來自於父母不愉快的經驗,或者是業者「不可以書在起跑點上」的文宣,家長們為了雙語幼稚園、雙語小學搶破頭,但是她們的重點在英文,而非中文,因為天天在講中文,所以中文都會很好。我最喜歡的比喻是,同樣一張國文考券,每個人都考一百分嗎? 顯然不是,所以中文的能力,也是有分高低的。
會講、會看,不必然表示看的到字背後所透露的意含,「高處不勝寒」和冷一點關係都沒有,如果以中文為母語的孩子沒有能力看到字義的背後,這是我們所期待的嗎? 用美國ILR標準來說,與其會三個1111的語言,還不如只會兩個3333的語言,不論是用金錢收益或是用升官晉級來衡量,都是比較實際的。
香港示威抗議中國「國民教育」相關新聞:
華盛頓郵報
英國bbc 中文網
教協威脅罷課
留言列表